楊秀玲,鄆城縣文化館館員,菏澤市剪紙藝術委員會會長,菏澤學院美術系客座教授,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,山東省剪紙研究會副秘書長,山東省水滸文化研究會特聘研究員,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委員,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鄆城縣政協委員。
楊秀玲出身于剪紙世家,第五代傳人,外祖母、母親皆為當地有名的剪紙巧手,自幼楊秀玲與剪紙結下不解之緣,成為大家公認的“剪紙神童”。參加工作后,興趣尤濃,在家傳剪紙技藝的基礎上刻苦鉆研、取長補短、推陳出新,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剪紙風格。為讓自己的作品更加群眾化,時代化,藝術化,她數次到北京、深圳、河北、濟南等地拜訪名師,悉心接受他們的指導,用心揣摩他們的剪紙精髓與特點,在繼承傳統工藝、弘揚祖傳技法的同時,又將剪紙藝術融入到國畫、工筆、寫意、素描、影像等現代各類藝術之中,從而使她的剪紙藝術師古而不泥古,新舊融匯,獨具特色,品高韻濃,贏得了人們的廣泛贊譽。
走進楊秀玲的剪紙世界,你會驚嘆她的淳樸渾厚、簡練遒勁、稚拙豪放的粗獷之美,更會為她作品中透出的秀麗纖細、明快柔美、工整細巧的玲瓏剔透之味擊節叫好。她的剪紙作品《開國大典》、《歷代偉人》、《八駿雄風》、《水滸英雄》、《大展宏圖》等多幅作品在全國、省、市、縣各級評比中獲金獎、銀獎、一等獎,其作品及剪紙事跡分別在《大眾日報》、《煙臺日報》、《菏澤日報》、臺灣電視臺、山東電視臺、菏澤電視臺、鄆城電視臺、《新鄆城》等媒體刊登、播出。
楊秀玲的剪紙作品在全國范圍內也是風格獨特的,既不同于北方的粗獷,又有別于南方的細膩,往往將南北兩派的藝術風格有機地融合在一起,其表現形式簡潔、易學、易掌握,更容易傳承和發揚,因此專家們稱贊她的剪紙,“獨稱一派,獨樹一幟”, “既追求大意大像,又注重精雕細琢,題材廣泛,內容豐富”,“既有純樸渾厚、簡練遒勁、稚拙豪放的粗獷之美,又有秀麗纖細、明快柔美、工整細巧的玲瓏剔透之韻,風格不可多得??!”稱她的剪紙是“流星派剪紙體系”。
為了突出剪紙的韻味,作品一氣呵成,真正做到了:行刀實,下刀神,達到“圓、尖、方、缺、線”的統一布局——圓如秋月,尖如麥芒,方如盤石,缺如銀齒、線如胡須。遵循先內后外,先細后粗,從左到右,刀刀相連的剪紙技巧。
由于她的剪紙作品源于傳統,屬家族式傳承,但又不受傳統的束縛,吸收了很多新的技巧,所以,她的藝術風格,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、新的突破,做到了敢于創新,與時俱進,她用古老的、傳統的、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表現形式,歌頌祖國大好河山、改革開放、經濟建設的時代特征,如《大展宏圖》、《紅紅火火的日子》、《花開富貴》等作品。
在繼承祖傳和剪紙技法與風格的同時,融入了現代各類藝術。特別是她把國畫、詩詞、楹聯、書法、工筆、寫意、素描、影像等形式,在繼承祖傳、夸張而不受限制的基礎上,十分巧妙地融入了許多古代元素和現代元素相結合的技法,使剪紙作品文化底蘊更渾厚,更具有廣泛的群眾性、社會性。
從事傳統的、原生態的民間剪紙人員越來越少,許多地方出現后繼無人、瀕臨“人亡藝絕”的境地的情況下,為了做好民間剪紙藝術的搶救、保護、傳承和發展工作,推動民間剪紙事業的可持續發展。多年來,她義務為社會培養了眾多剪紙人才,將她的“流星派剪紙藝術體系”加以總結,使其更加簡潔、易學,傳授于無業人員,并納入幼兒園、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課程,施教于鄆城縣青少年文化宮、鄆城第一中學和菏澤學院等多所學校,已培訓全市中小學美術教師5000多人次。她輔導傳承的學員年齡大至退休老人,小到五歲孩童。在傳授剪紙技巧時,讓學員先學會剪紙符號,就像寫字先學筆畫一樣,反復練習,直到能熟練操作,再運用到作品之中,新的學員很快就能掌握剪紙技法。
金剪裁盡天下韻,玉箋托出古今情。一年好景君須記,最是橙黃橘綠時。多年來,她用汗水、天分、才華和不懈的努力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。
楊秀玲還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外傳播及文化交流活動。2016年1月,她代表孔子家鄉山東赴美國進行文化交流,同年10月由國家文化部選派赴加拿大溫哥華參加“亞太藝術節”,傳播中國傳統文化,受到各族裔友人的熱烈歡迎。
其剪紙藝術品目前遠銷美國、加拿大、法國、韓國、日本、新加坡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。